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天要消耗25万吨肉、9万吨蛋、10万吨奶。如何让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好?在日前举行的大食品安全与农林牧渔现代化研讨会上,专家表示,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未来粮食消费仍处于成长期,居民膳食多样化。树立大粮食观念,既要在耕地上做文章,又要对整个土地空间提出粮食要求,这就为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注意多样化的食物供应。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近年来,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品种来看,口粮的消费量在减少,而对肉、禽、蛋、奶、水、水果和蔬菜的需求在增加。在质量上,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更好。因此,贯彻新时期的大食品理念,必须按照消费导向生产农产品,包括数量、质量、品种等。按照市场规律分配资源,包括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
扩大获取食物的机会仍有巨大的空间。张天佐说,中国有40多亿亩林地,有6亿多亩林地被管理和利用。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畜禽等森林食品的潜力很大。中国有近40亿亩草原,草原上约有15000种植物,其中包括6700多种饲草,为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中国有七大水系,广阔的海域和大陆架渔场。利用好这些资源,离岸网箱科学养殖,合理利用内陆大水面,提升养殖池塘,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品产量。
中国林业与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说,多种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业食品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组成部分。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林牧渔所占比重接近一半。1978年占20%,2008年占48.1%,2020年占42.8%。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林牧渔将更加重要,可能比种植业更容易实现由大变强。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保证肉盘、奶罐、油瓶等的供应。,根本举措是推进林、牧、渔业现代化。
关注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关键问题
“目前,林牧渔业发展还面临着结构失衡、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找准我国林牧渔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魏表示,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林草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林草产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在畜牧业方面,如何优化畜牧业自给政策的目标取向,消除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隐患,全面提高供应保障能力,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在渔业方面,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优质水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猪,养猪业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的推广,科技和饲料的支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跟着合作社走,我们散户做生意少了很多麻烦,可以专心种田了。”江西省南昌市经济开发区桥社镇李湖村的农民罗,多年来一直与村里的养殖合作社一起养猪。他家的生猪数量从100多头发展到今年的2000多头。在他看来,合作社对成员从仔猪收购到生猪屠宰,从技术到销售都有全流程服务,有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跟着合作社就不会吃亏”。
然而,养猪业的许多缺点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价格波动给行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提出了“育肥猪短期调整、仔猪中期调整、母猪长期调整”的产能调控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利表示,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处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一些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今年3-4月行业亏损严重,但去产能的变化明显比前几轮猪周期小很多。这是因为有了数据支持和信息引导,农民对未来有了明确的预期,根据趋势安排生产,不会过度淘汰产能。
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林爽镇稻虾综合养殖示范基地,小龙虾已经上市,水稻长势旺盛。基地负责人黄建新说,稻虾田实现了种养殖循环,“一水两收,一田两用”。小龙虾可以吃田里的杂草,粪便还可以给田施肥。水稻基本不施农药化肥,小龙虾和水稻平均亩产150公斤,效益可观。林爽镇副镇长张开荣说,全镇稻虾综合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带动了10多个行政村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新模式的开发,引进深加工企业,建设高标准的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表示,我国居民鱼虾平均摄入量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标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水产品消费不平衡。目前,渔业面临着低消耗、需求恢复、饲料价格上涨和养殖成本上升的挑战。稻田综合栽培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盲目推广、发展水平低、操作不规范等。2019年后,部分省份稻渔综合种植面积收缩。各地要因地制宜做好稻渔综合种植产业规划,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平衡水稻产量和稻渔综合种植收益。
构建大食品概念的支持系统
什么都是悠闲的,吃的都是大的。树立大食品的理念,既是对数量的补充,也是对质量的提升。专家表示,要把推进大粮食发展摆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创设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引导资源配置向大粮食理念倾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说,“农产品供给保障要处理好重点问题”,要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在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上,在对耕地用途进行行政调控的同时,对承担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民给予补偿,对需要优先供应的农产品给予优惠政策。在与区域优势的关系方面,在强调粮食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责任的同时,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纵向补偿机制和产销区利益横向协调机制。相对于大食物概念,大食物概念的核心是大资源概念,从耕地资源扩展到整个土地资源,从传统的农作物和牲畜资源扩展到更丰富的生物资源。
科技对大食品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要加强。张天佐表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设适应大食品理念需要的新专业、新学科,尽快培养一批开发利用大食品资源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科技攻关,选择一批有潜力、有突破的领域,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粮食发展潜力,加快研发一批实用成果。要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魏说,要改变传统的“重种植,轻农林牧渔”的倾向。畜牧业和渔业有很大的区别,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说,建立差异化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林牧渔的多功能性,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加快转变林、牧、渔业发展方式,实现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建立现代农林牧渔社会化服务体系。当然,也要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发展林、牧、渔业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实际,不能一刀切地“退耕还林、还塘还田、还园还农”。
陈洁认为,“大食品”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多样化的食物结构和供应系统,涉及到开放种植和养殖业的问题。要打破思想壁垒,打破部门分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粮、经、牧、渔、林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与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